在当今社会,普法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口号和书本,更需要通过接地气、易于理解的方式深入人心。浏阳市的菊花石雕,就是这种创新普法宣传模式的成功实例。它结合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,通过艺术的表达方式展现法治文化的价值,成为一种全新的普法路径。
从历史的角度看,浏阳的菊花石雕刻工艺有着悠久的历史,自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来,这种独特的手工艺品就备受瞩目。菊花石雕由于其内部特殊的白色菊花结晶体,素有“石头上的烟花”之称。每一块菊花石无不展现着工匠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情感投入。工匠周华伟,便是其中一位杰出的石雕艺术家,通过艺术创作将法律文化植入菊花石雕中,让普法宣传的形式变得生动有趣。
周华伟的雕刻过程堪称一门艺术,手握铁凿,一锤一击中体现出的不仅仅是对材料的掌控,更是对法律精神的深刻理解。他根据设计方案,精准地将法律元素融入到作品中,以此传达出法律与社会的紧密联系。在雕刻过程中,周华伟不断调整,最终呈现出以书本形态为核心的《法韵菊华》。这件作品不仅仅是一块石雕,更是法律与非遗文化交汇的象征。
《法韵菊华》的设计灵感,源于法律就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公正的基石。beat365网址在作品的核心位置,设计了法律天秤,象征着公平与正义。而在这天秤的周围,则环绕着以菊花石天然纹理为形的政府,体现了法律与自然的和谐共生。作品不仅在视觉上震撼人心,更在寓意上传达出法律的力量与温度。
细究其内容,石雕中所刻的法治名句更是让人深思。例如“法非从天下,非从地出,发于人间,合乎人心而已。”这样的表达深刻揭示了法律的本质与与生俱来的公正。这样的创作,不仅是对美的追求,也是一种社会责任感的体现。
在浏阳,普法工作并非孤立存在。早在2023年,长沙市和浏阳市司法局便已联合开展以花鼓戏为核心的普法活动,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推动法律文化的传播。其中《新打铜锣》作为代表剧目,经过改编后成为倍受欢迎的普法作品,充分展现了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中的新生命,吸引了大量观众。
这样的创新形式有助于打破普法工作的单调乏味,提升公众的法律意识。长沙市司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:“普法工作需要走进人们的心中,法治与非遗结合,能够增强普法的传播力与趣味性,使之更加贴近群众的生活。”
未来,浏阳还将继续挖掘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法亮点,推动法治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度融合。在浏阳,菊花石雕不仅仅是艺术品,它承载着法律文明与传统工艺的交织,展现出法治宣传的新样貌。
综上所述,浏阳的菊花石雕在普法工作中,是一次成功的探索和实践。它不仅展现了传统工艺的魅力,也带来了法治文化的新生机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我们期待看到更多类似于《法韵菊华》的优秀作品,通过艺术的方式,传递法律的力量,让法治真正深入人心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